Top

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 Mud Design ]

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
首頁專題泥作設計:用泥土打造自然家居【設計師的永續之路】後疫情時代,綠色都市生活復甦方案:四口之家.永續家園

【設計師的永續之路】後疫情時代,綠色都市生活復甦方案:四口之家.永續家園

2020.07.29
圖片 - 劉德輔
文字 - 劉德輔
文字 - 劉德輔
圖片 - 劉德輔

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全面性復育並重建大自然、善待動物、恢復生態系統平衡,這樣人類才會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圖片名稱

 

劉德輔
 

曾任職傳媒領域,擔任刊物編輯及影像總監,後移居花蓮學習自然農法與樸門永續設計。
2018台中花博永續建築「四口之家」策展人,此案獲得倫敦設計大獎銀獎及紐約設計獎銀獎。目前持續致力於台灣生態家園運動之推動。

 

後疫情及氣候危機下,未來商業模式已經不得不考慮地球的負荷能力,當前企業發展必須以永續為首要考量,倘若在規畫設計之初,都加上「永續」的前提,地球就會有非常不同的風貌;同時都會生活模式也將重組,對應方案是過渡到「區域型經濟模式」、「循環共享社區」及「自給自足生活」,這也是後疫情綠色都市生活復甦必走的方向。

圖片名稱
四口之家擁有坐北朝南、三合院的格局、外型為花朵造型等特色,就是為了具備療癒性及美學,且物理上還必須適應台灣濕又熱的氣候。

從Ego走向Eco

在大自然中,一切事物都是永續且循環再生,沒有任何東西是無用而浪費的,我們應當重新思考人類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及角色,過去我們深信金字塔型的「Ego System我執系統思維」,是人類居於地球食物鍊的頂端、人類為萬物之主宰者、人定勝天,然而工業革命以來,世局動蕩不安,兩次世界大戰、物種滅絕、環境惡化等等;再到17年前的SARS、現在的新冠病毒,這一切已經告訴我們:以上的思維模式早已不合時宜,人類終究也無法勝天。

我們必須走向另一種圓形的「Eco System生態系統思維」,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人類是守護者與共享者,和所有地球上的生靈共享存活在地球上的一切權力。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全面性復育並重建大自然、善待動物、恢復生態系統平衡,讓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回到牠們原有的棲息地,這樣人類才會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圖片名稱

永續思維下的家屋想像

2018年完成的臺中花博「四口之家.永續家園」,就是要建立起Eco System生態系統思維的家庭生活模組,為此聚集了國內永續設計、自然建築、循環農業及視覺設計的專家們共同打造,總計有7個團隊、2個合作社、1個實踐中的準生態村、20餘位協作夥伴及160位營運志工共同參與完成。

在占地600坪的基地裡,保留了全部大樹及地被植物,占總面積的55%,以作為自然演替及生物多樣性的支持系統;種植了可食、藥用及觀賞植栽約占20%,以作為飲食作物系統;其餘25%則為一個四口家庭的維生系統,包含一棟永續建築、太陽能板、雨水中水過濾系統、生態池、戶外廚房、環境指標生物教室等之生活空間。

圖片名稱
左/戶外廚房土椅及木顆粒燃料爐具。右/環境指標教室的大小昆蟲旅館,占地600坪的基地裡保留了佔55%面積的大樹及原生植栽。

稻稈泥牆,自然系的療癒與機能

四口之家在一開始,就設定必須具有療癒性及美學,物理性上必須適應台灣既濕且熱的氣候,並具備防災、防火、耐震、容易複製和推廣的優點。

坐北朝南、三合院的格局、外型為花朵造型,為台灣第一棟採用預製稻稈填充泥土粉光牆的木構建築,工法及技術源自德國,建築師設計好圖面,把檔案傳到工廠,於工廠預製好木框牆體後,運至現場和地基、木構組裝起來,外牆再塗上多層的泥土塗料就完成了。整個永續家園從無到有,包含周圍綠籬、飲食花園、戶外廚房等,全部共計費時四個月。

圖片名稱
木構組裝之過程,採用台灣國產柳杉當主結構。(上圖攝影:黃名毅)

這間在歐洲稱為「永續建築」的房子,除了地基使用鋼筋混凝土之外,其餘90%自然建材在不使用後,即可回到大自然裡,不汙染大地,建築排碳量相較於一般的RC建築,從材料取得、施工到展期結束,共計減少38%的排碳量。(四口之家獲得台灣低碳建築聯盟,頒予「鑽石級建築碳足跡認證」, 設定使用時間為施工起至台中花博閉幕計一年三個月,若設定依照一般建築的50年使用壽命,將可省下更為可觀的排碳量。)

同時為了驗證稻草斷熱保溫牆體、泥土塗料、自然空調等被動式能源設計,及雙層玻璃窗的效果,我們在主臥室安裝了Smart Home室內氣象站,收集到的數據,證實了4月至11月間,在無空調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保持在27-21度C之間,和40~70%的相對濕度,效果非常優異。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四口之家為台灣第一棟採用預製稻稈填充泥土粉光牆的木構建築,這樣的被動式能源設計能有效維持室內溫度和濕度。

菜園到餐桌最近的距離

在水、電、能源、飲食方面,屋頂設置了雨水回收系統以供應菜園使用。使用天然洗潔劑的家庭中水,收集至中水香蕉圈過濾吸收營養成分後,才溢流至景觀生態池而後排出;中庭設置Flow Form湧泉裝置,飲食花園設置多處治蚊水盆等,以創造環境舒適的微氣候。

用電則使用1Kw太陽能光電併聯電網;能源使用室內用電的無火爐具、戶外使用木柴/木顆粒兩用之火箭爐具烹煮食物;飲食花園則採用人智學BD堆肥來改良土壤,種植香草、可食花卉、螺旋菜園、台灣野菜園等,這是從菜園到餐桌的最近距離。

圖片名稱
居家的可食菜園,也是使用經過中水香蕉圈過濾後的家庭中水灌溉,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

除了以上融合了地、水、火、風元素的生態系統外,身為大自然的共享及守護者的我們,更需要從頭學習如何和他人緊密合作,其中包含對自己、伴侶、親友、社群、一切生命的互動關係,均必須建立在「信任、寬恕與相互理解」之上,藉由彼此欣賞、相互學習、相互領導,從彼此的經驗與優點中,共同勾勒出與大自然和諧共好的新地球生活方式。 

我相信夢想會一直延續著,而且會越來越真實、越來越穩健,一直到人間天堂的到來!

圖片名稱
「四口之家.永續家園」聚集了數個團隊及志工得以完成,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是學習如何和他人緊密合作,以及體會一切生命的互動關係。圖為里山共學塾20餘位夥伴參與戶外廚房施作。

 

⊱ 永續小辭典 ⊰

▍自然建材保溫牆
牆體使用質地密實、保溫好而隔熱差的土、石,或質地疏鬆、保溫差而隔熱好的木、草等素材,單一或混合使用作為建材,使牆體具備保溫、隔熱又透氣的特性。

▍被動式設計
盡可能依照建築本身的構造設計,來達到舒適的室內溫度,滿足冬暖夏涼的要求,減少空調設備主動提供冷暖需求的使用,進而達成能源節約的目標。

▍香蕉圈
適用於中水與汙水處理的樸門設計,利用香蕉樹蓄水的特性,將香蕉栽種成一圈,中間坑洞堆放枯枝落葉,將家庭中水引入可備有機質分解達到淨化作用,同時也給予了香蕉與周邊作物養分。

▍BD農法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簡稱,由奧地利人智學家Rudolf Steiner提出倡導。這種源於哲學的農法,主張農夫在開始農事之前,要先觀照宇宙,並以九種來自植物和礦物元素的獨特配方為土地注入能量。

 

圖片名稱

❝ 四口之家.永續家園
 

地點:台中市后里區
用途:展覽場館
外牆:稻稈捆牆體、泥土塗料、燒杉板、土磚牆
開口:台灣柳杉、落地玻璃窗、燒杉板、OSB板
室內:台灣柳杉、OSB板、雙層節能窗、泥土塗料
基地面積:1,983.5㎡
建築面積:188.4㎡
樓地板面積:165.3㎡
 

圖片名稱

❝ 團隊 

策展人:劉德輔
建築統籌、稻稈牆體、土材料:李仲仁、李代賢
建築設計:簡祺珅
建築顧問:江益璋
結構顧問:沈德厚
木構施作:奕穎實業

飲食花園:馮雅蕾、巫建旺、林秀琳、駱貞慈、楊玅稜、蔡裕田、陳岳庭
火箭爐爐具:立佳設計工坊
昆蟲旅館、蔬果分享亭等木作:愛地球木工坊
雨水回收系統:廉雨企業
迎賓花架、樟樹支架:陳立元

視覺規劃:種籽設計
曼陀羅彩繪:王冠東
360 VR Tour:格蘭數位公司
居家環境智慧控制:費米公司

現場經理:吳威龍
營運管理:張鈺侖、賴巧敏、李瑋馨
里山講堂:黃辰蕍、鄭淑芬、曹清雯、陳怡潔、李靜怡、林怡如、陳麗姿、賴芸朗、徐苡榛
縮時攝影:姚偉光
影片拍攝:蔡山
專書:王韻雅、李美麗
 

圖片名稱

❝ 獎項 

2019日本Good Design優良設計獎
2019台北金點設計獎
2019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2019德國iF設計獎
2019義大利A 'Design銀獎
2018美國IDA設計銅獎
2018倫敦設計獎銀獎
2018紐約設計獎銀獎
2018美國建築大師榮譽獎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