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 856,073

照胃鏡一定會很痛嗎?

很多人一聽到胃鏡檢查就嚇壞了,其實,它可以很輕鬆的完成,看看我們給你的建議。

護士為陳小姐打了一針「腸胃道鬆弛劑」,過了5分鐘,她左側臥躺在檢查檯上,醫生在她的喉頭輕輕地噴了一點麻醉劑。

陳小姐拱著背、縮著雙腿,僵硬地側趴,眼神也不安地飄盪,醫生看出她的緊張,上前柔聲的對她說:「放輕鬆喔,我們已經為妳噴了麻藥,等一下聽我的指示,在該吞的時候吞一下,胃鏡管就會進去,不要害怕。吞進去之後就不要再嚥口水,保持正常的呼吸。」

護士讓陳小姐先咬著軟塑膠的銜口器,請她再練習一次吞口水,確定她在嘴裡多個東西時,是否還會吞嚥?醫生則在管鏡前端塗了一點麻藥兼潤滑劑,經過銜口器,把胃鏡輕輕放到陳小姐的嘴裡。

當管鏡慢慢伸到咽喉前端時,醫生提醒陳小姐吞一下,胃鏡順利地滑入食道,一路往下走,到了皺褶明顯的胃,也到了管圈狀的十二指腸。

醫生的眼睛專心地盯著螢幕上的變化,雙手則不停地操作,讓管鏡順利地前進、左轉或右轉。護士則在一旁幫忙,扶著管鏡,也溫柔地提醒病人:「不要吞口水喔,繼續吸氣、呼氣,這樣很好,放輕鬆。」

螢光幕上可見到粉紅色的胃壁有幾個顏色較深的斑點,顯示陳小姐可能因為工作緊張、飲食不正常,造成胃發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幾分鐘後,醫生將胃鏡管退出上消化道,稍做清理,提醒陳小姐,半小時麻藥退了之後再吃東西。

陳小姐則起身說:「還好、還好,照胃鏡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嘛。」

***

很多人從來沒有照過胃鏡,但是當醫生告知需要檢查時,常常「聞之色變」,因為常常聽說照胃鏡會很痛,因此,有很多人是還來不及做,就先嚇壞了。

延伸醫生的視覺到內臟

照胃鏡真的那麼痛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或減緩?什麼時候需要照胃鏡?有沒有人是不能照胃鏡的?照胃鏡前還應該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順利完成?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照胃鏡,它利用一根導光纖維,將內視鏡從口腔伸入上消化道,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做一系列的觀察,像是把醫生的視覺延伸到內臟。

連接內視鏡的螢光幕,可以清楚地秀出胃裡乾坤,甚至連一旁的病人也能看到自己的內臟顯影。

大體而言,胃鏡比胃X光攝影正確,但是也會造成病人的疼痛。「無痛式內視鏡檢查」的發明,就是想解決這種侵入性檢查所帶來的疼痛。它在美國已經十分普遍,在台灣則是自費選項,對於特別怕痛或有不同需要的病人,醫生才會提出這項建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除了全身麻醉的成本,它還需要心肺監視器和恢復時間,在美國一次要美金300元以上,而台灣也要台幣1200~3000元不等。

無痛式檢查是讓病人做全身麻醉,待病人睡著後,再做檢查,因此病人不知道醫生在什麼時候塞東西進去,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問題,完全處於一種無痛、意識模糊的狀態。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它最大的好處是醫生可以做得很順利,病人也不會不舒服。但相反地,如果操作有問題,病人也沒有感覺,所以也沒辦法立刻反應,提醒醫生可能哪裡操作不當。有時候操作不當,的確造成刮傷或極少數的穿孔。

負責台大醫院健檢中心多年的內科醫師張天鈞對於無痛式的檢查抱持謹慎的態度,他解釋,只要是麻醉就有風險存在,沒有理由讓一個原本正常的人,因為檢查所做的麻醉而出問題。

其他減少疼痛的方法

最新的研究也顯示,美國的醫療中心近年來一直在討論:「胃鏡是否有必要做全身麻醉?」因為只要醫生的技術純熟,病人能夠配合,幾分鐘的檢查實在不用勞師動眾做全身麻醉。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由於台灣的健保沒有給付無痛式的檢查費用,所以會主動要求做全身麻醉的人並不多,但是對胃鏡的恐懼依然存在。

林口長庚醫院消化系內視鏡治療中心主任邱正堂表示,胃鏡檢查難過與否,和下面幾個因素很有關係,配合得當,胃鏡檢查不如想像中的難過。

■檢查前,是否有6~8個小時的禁食。

胃裡面如果還有未消化完的食物,醫生就沒辦法看清楚胃的狀況,病人也會很難過。陣陣的嘔吐感會讓病人痛苦不堪,若是真的嘔吐也很危險,容易噎到。

因此,讓胃完全淨空十分重要,否則會增加照胃鏡時的疼痛。若是知道自己胃的排空速度較慢,可以在8小時之前就少吃一點,免得白做,還要再來一次。

■咽喉部位的麻醉是否充分。

做過胃鏡檢查的人都表示,最不舒服的第一關,就是把胃鏡吞下去的一剎那。如果麻醉狀況不佳,咽喉的反應會十分強烈。

如果病人覺得麻醉得不夠,實在吞不下去,就不要勉強或硬撐,告訴醫生,請他再噴一次或在管鏡前端再塗一次麻藥,多些潤滑與麻醉。

■醫生的技術是否熟練。

技術純熟的醫生能夠操作得順暢,減少病人的痛苦,誤診的機會也比較少。

■病人是否能充分配合。

侵入性檢查特別需要醫生和病人雙方的配合,能配合指示且能放鬆自己的病人,就能縮短檢查的時間,減少管鏡在腸胃裡的走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檢查時不能放鬆自己的病人,會比較容易覺得疼痛。有少數人是天生體質敏感,連早上刷牙時都會作嘔。有些則是心理作用,過度恐懼,無法放鬆自己,也緊張到聽不清楚醫護人員的提醒。

選擇適合的醫生與醫院

看來,除了放鬆自己的心情,選個合適的醫生和醫院也很重要,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

1.打聽醫生的技術是否純熟。

如前所述,醫生的技術,影響檢查的品質,因此,所找的醫生,除了應該擁有「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的執照之外,最好也有「內視鏡專科醫師」的執照。

醫生的口碑是另一個依據,親朋好友曾經照過胃鏡的,打聽一下,哪個醫生的技術比較好,做的過程,比較不會痛。

2.看看醫護人員是否有愛心與耐心。

照胃鏡會令人不安,因此醫生的態度顯得格外的重要,在打聽醫生的技術之餘,也不忘問問醫生是否有愛心,願意聽病人的感覺或抱怨。操作過程中,若出現疼痛時,醫生是否在乎,會清楚聽病人的感覺而做調整,還是粗心地忽略病人的反應。

醫生旁邊的護理人員及助手也十分重要,他們在旁邊告訴病人應該注意的事情,如不斷地提醒病人,胃鏡進去之後就不要再吞口水,或者鼓勵病人要繼續吸氣、呼氣,不能緊張地一直憋著氣。有經驗的助手能幫助醫生和病人順利地完成檢查。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3.檢查前,醫護人員是否有充分的告知。

病人可以問醫生,為什麼要照這次胃鏡?檢查的目的是什麼?檢查會有什麼風險?檢查時要注意什麼事情?

醫護人員是否能充分告知,應列入重要的參考因素,因為當這個醫院或醫生能清楚地說明有關事項時,表示他們重視病人的權益,能謹慎地檢查與照顧。

4.胃鏡器材是否足夠,消毒是否完全。

胃鏡器材會重覆使用,沖洗、消毒和乾燥的過程最少需要30分鐘以上,僅以酒精擦拭是不夠的。若沒有消毒乾淨,在操作過程中又不慎刮傷胃壁,就有可能感染B型、C型肝炎或其他細菌。

因此,可以先了解一下醫院的器材是否足夠,一天內一個醫生會有多少病人做檢查,這樣可以了解醫院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消毒工作。

照胃鏡不如想像中的可怕,選擇一個技術純熟的醫生,事前充分了解,檢查時充分配合,就能有個順利愉快的檢查。

(審稿專家:林口長庚醫院消化系內視鏡治療中心主任邱正堂)

什麼時候醫生會要你照胃鏡?

1.一星期以上、不明原因的上腹痛,藥物也無法改善。

2.懷疑有惡性腫瘤。

3.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可能是食道潰爛,也可以用胃鏡檢查。

4.吐血、解黑便,有可能是消化道的出血,為了診斷和治療,需要做胃鏡的檢查。

5.在其他科檢查時,懷疑胃可能有異狀,需要排除可能的病灶。

6.肝硬化引發的食道與胃靜脈曲張,或食道血管的結紮。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什麼時候你要定期照胃鏡?

1.胃潰瘍病人,依醫生指示定期做檢查。

2.肝硬化病人,也要定期做檢查。

3.消化道的息肉切除後,依醫生指示定期追蹤,看看是否有復發。如果切下來的組織明顯是不好的,時間就縮短,甚至立刻再做一次。

4.家中直系親屬有人曾經得胃癌,類似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基因,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機率因此可以做定期檢查。

5.胃癌患者開刀後,醫生會按不同期數做定期追蹤。

什麼狀況不能做胃鏡檢查?

1.近期(3∼6個月)有心肌梗塞、心絞痛、嚴重心肌缺氧者。

2.有嚴重的肺病或氣喘者,經治療與評估之後再做。

3.最近1∼2個星期剛開過刀,待傷口痊癒,經醫師許可。

4.食道或咽喉狹窄,胃鏡無法放入。

5.有先天性食道異常者,胃鏡無法通過,就不能勉強。

6.病人無法配合,有些人是體質對藥物敏感,有些則是無意識而無法配合,如中風。

文章關鍵字 #胃鏡

您正在閱讀

《健康城市排行榜》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