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論壇》社會科學本土化如何落實於校園中(陳美瑩)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思源學會)多年來每個月都在各大學定期展開各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今年12月學術研習營與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合影。(圖/作者陳美瑩提供)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思源學會)多年來每個月都在各大學定期展開各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今年12月學術研習營與學術研討會獲得國立東華大學趙涵捷校長的支持,林信鋒副校長與馬遠榮副校長並特別蒞臨致詞,在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復帶領各中心同仁,於12月9日與10日兩天在東華大學舉辦,最終獲得圓滿落幕。

主題「從儒家倫理探討華人教育觀、華人的學習動機與信念學術研習營」與「身心平衡與修養倫理學術研討會」吸引近40位學者前來參與,其中可看到長期關注且積極推動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資深學者: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光國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所夏允中教授,還有目前在各大學任教於各領域的優秀學者,並有包括東華校內如教學卓越中心廖慶華主任、藝術學院徐秀菊院長、通識教育中心黃琡雅主任與諮商與臨牀心理學系蔣世光教授在內熱情參與。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思源學會)多年來每個月都在各大學定期展開各類型的學術交流活動,今年12月學術研習營與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合影。(圖/作者陳美瑩提供)

去除學術殖民發展社會科學本土化

黃光國教授於80年代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返臺,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科會卓越計劃主持人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自臺大心理學系退休後擔任榮譽教授,並擔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於2018年獲頒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榮譽理事長。

黃光國教授40年來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使中華文化擺脫「傳統與現代」150餘年的束縛與纏繞,「徹底獲得新生」。黃光國教授認爲,要解決心理學本土化所遭遇到的難題,唯一的辦法是要以科學哲學爲基礎,因此,1990年代中期,黃光國教授決定花10年的時間深入研究西方科學哲學,撰寫《社會科學的理路》一書,至今已再版第四版。黃光國教授也曾提出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冀圖將華人文化傳統建構成客觀知識,建構華人自主的社會科學。他最關注的焦點是「中西會通」,認爲其所建構的理論必須能夠說明中國和西方這兩個文化系統的根本差異,這是黃光國學術的一大貢獻。黃光國教授亦曾提出「自我的曼陀羅模型」、「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自性的心理動力模型」等理論架構,試圖解釋華人心理的深層結構,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

陳復首先提出「黃光國難題」這一命題

黃光國教授的學術成就使華人社會科學本土化過程獲得很大的進展,但也替這個過程打上了難以解開的繩結。黃教授的學生陳復教授於2016年在〈黃光國難題——如何替中華文化解開戈迪安繩結〉一文中首次提出「黃光國難題」:如何將中華文化本質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傾注天人對立的階段性思辨過程,從「生命世界」開闢出具有科學哲學意義的「微觀世界」。至今,黃光國教授與陳復教授已持續進行長達6年的學術辯論,一來一回,共同探討將「中華文化智慧」轉化成「社會科學知識」的具體做法。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兩人仍能夠保持深厚的情誼,被當世學人傳爲佳話。

陳復教授曾任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目前擔任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是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陳教授撰寫的《轉道成知: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突圍》於2021年初出版,收錄了與黃光國教授來回辯論的10篇文章,提出「精神實在論」與「歷史實在論」來構築「心體實在論」,作爲解決黃光國難題應該依據的實在論,同時提出「自性的曼陀羅模型」、「兩線四面理論」與「自性四元體模型」等理論架構。陳復教授希望能借由這本書讓自性議題能成爲普世性的重大學術議題,讓體證經驗能通過論證語言面向社會,個人對於心體的認識能成爲被承認、被尊重的公共語言,如此才能徹底完成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重建華人的自主學術。這也是陳復教授23年來提倡心學,又同時高度關注本土社會科學相關議題的原因,將心學與社會科學做結合,爲華人學術另闢新徑。

夏允中「無我心理學」解決黃光國難題

夏允中教授目前擔任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教授,同時是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秘書長。夏允中教授長期積極參與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相關議題的討論,常與閩南師範大學張蘭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組成研究團隊,針對陳復教授首次提出的「黃光國難題」進行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頂尖期刊,尤其有大量的英文發表,讓華人本土社會科學議題能夠參與以英語爲主的主流社羣的討論,其今年發表的英文著作《中國心理治療學的基礎:朝向自性》(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therapies:Towards self-enlightenment)系將儒釋道的自性理論與心理治療介紹給西方社會,提供一條不同於西洋心理治療的朝向自性覺醒的道路,屬於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最新鉅著。

不同於陳復教授的「自性心理學」進路,夏允中教授多年來主張以「無我心理學」進路來面對黃光國難題。「無我心理學」以佛教心理學爲基礎,認爲「佛教基於無自性的自我而建立修養之道」,亦曾經與陳復教授進行學術論辯,共同探討哪一種進路才較有可能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過程解開「戈迪安繩結」。夏教授和陳教授在這些論辯中皆以如何將儒釋道思想發展出社會科學爲最高目標,雖然提出的觀點不同,但都在藉由學術討論來論證自性議題,讓涵養心性發展出可被承認的學術語言。

林安梧思考:本土學術離不開活化經典

林安梧教授目前擔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教授於80年代到臺灣大學攻讀哲學博士,指導教授就是新儒學大師牟宗三。當時,文明的弊病及其療愈成爲林教授關心的主要研究課題,這段時間又參與相關心理學會議,認識臺灣本土心理學之父楊國樞教授,慢慢與心理學界有了更多互動。後來,自然而然迎來了和本土心理學的因緣:林安梧教授與餘德慧教授成爲慈濟大學的同事,兩人都擔任慈濟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以「信仰、實踐、療愈」爲思想核心,共同合作與探討如何發展本土心理學的脈絡。

林安梧教授不只見證更積極參與這三、四十年來學術本土化議題的開展過程,他認爲臺灣現在講的「本土」常常錯認了,常倒過來「以土爲本」,變成「土本」。但「本土」的意涵,應該是「由本而土」,「本」是文化根源,意即中華文化傳統,「土」是在地的生活世界,「本土」就是由文化傳統出發,將此傳統落實於現代所處的生活世界。林安梧教授還強調:本土學術的建立離不開經典的詮釋,因此,他這幾十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動古典經典語彙、現代生活的語彙、現代學術語彙的交談與融通,希望經典能活生生地參與我們的生活世界,這對整個歷史社會能有良性的影響。

這兩天的研習營與學術研討會能成功舉辦,有賴於關心華人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學者積極參與,他們帶來了重要的學術議題並認真展開討論,一大部分同時是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會員,例如: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越建東教授(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陳舜文教授、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專任教授符碧真教授、國立宜蘭大學外文系陳惠如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退休教授兼臺灣正念學學會會長莊勝發教授、中原大學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趙安安博士、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主任餘伯泉教授等學者的共襄盛舉。

席間,最令人眼睛一亮者,莫過於東華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陳復教授談到創辦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的因緣,他表示:「如同朱舜水東渡日本,影響德川光國發展出水戶學,我們應該秉持着『即使亡國都不能亡天下』的胸懷與視野,在這片美麗的山海間發展出『縱谷學』,這並不是任何地域學問,而是要讓花東縱谷成爲學問重鎮與典範環境,讓對社會懷抱夢想的同學能匯聚一堂,藉由專題來發展專業,帶着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理論思考,經由社會實踐或生命實踐來檢視自身的研究,促使跨領域整合成爲新的顯學,這更是我們真正在落實『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願景。」顯見縱谷跨域書院的出現,兼顧理想與現實,具有深度發展大學實驗教育的宏大格局,其實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文化探索與生命實踐」這一垂直整合專題課,學生來自於各科系,大家每星期都時常相聚在一起論學與實作,正就是未來縱谷學具體而微的實踐。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自從2018年創會以來,堅持以推廣社會科學本土化,更期許世界各國學術研究工作能基於自身文化脈絡來發展本土社會科學,並展開溝通與交流,發展全球本土社會科學,共謀理論與實踐,裨益全球本土社會科學的永續發展爲宗旨,並以舉辦學術研習營或學術研討會等作爲學者間互動與交流的機會,希望能帶動學者發展出真正探討學術課題的學術社羣,保持理性與客觀的態度不斷地進行辯論,促進學術有新的發現與開展,如此才能擺脫自我殖民的心態,完成華人的自主學術,其發展過程具有學術運動思潮的特徵,後續發展令人深感期待。

(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文化探索與生命實踐垂直整合專題學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