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究:貿然與病毒共存 死亡率必增

港專家指出,曾確診新冠肺炎患者,長者和長期病患者較其他羣體更易出現嚴重後遺症,如仿效外國「與病毒共存」的做法,相信過程中將有大量長者死亡,呼籲長者等高危羣組儘快接種疫苗。(示意圖/Shutterstock)

對抗新冠病毒的最佳方式各方持有不同意見,部分人士堅持「清零」政策,部分則認爲與病毒共存是未來趨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新冠患者後遺症成因與患者腸道微生態失衡密切相關,因此長者和長期病患者較其他羣體更易出現嚴重後遺症,假如貿然選擇「與病毒共存」,過程中將有「很多人死亡」。

據港媒報導,香港一名洪先生與妻子兩年前曾乘搭鑽石公主號,結果郵輪爆發疫情,夫婦不幸染疫。兩人雖然在日本康復後返港,洪太太卻出現了「長新冠」,味覺與嗅覺受到影響。據洪先生所說,「太太當時煮菜,總是覺得味道不夠。」那段時間,洪太太不只吃東西重口味,嗅覺也大不如前,之後到公立醫院求診,但足足花了半年才逐漸康復。

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資料,在106名受觀察新冠患者中,有76%患者康復後,半年內出現了至少一種「長新冠」症狀,當中31%爲疲倦、28%爲記憶力變差,其他如脫髮、焦慮、睡眠困難則各佔21%,而一半患者甚至一年後也仍未康復。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昨日公佈最新研究結果,發現「長新冠」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紀錄、使用過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都與無後遺症的患者沒有分別,唯獨「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較少,「惡菌」較多。

研究團隊經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原來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的持續症狀息息相關。研究團隊因此認爲,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日後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羣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長者、長期病患者、肥胖、曾經中風等人士的腸道微生態較差,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後會較易出現「長新冠」。

黃秀娟強調,當前新冠病毒不斷變種,到與一般流感相提並論仍有一段時間,如仿效外國「與病毒共存」的做法,相信過程中將有大量長者死亡。她呼籲,長者等高危羣組儘快接種疫苗,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改善腸道狀況。